替椰子油平反

香港人愛椰青,據說很清熱。但是椰子肉則相反,它是性溫能補虛的。所以有一味廣東湯水是椰子煲雞湯,對於好食生冷的香港人腸胃來說,椰子有很好的對治作用。

而椰子油則含豐富飽和脂肪酸,比豬肉更高,所以一直被視為都市人不應使用的食用油。熱帶地區如菲律賓、越南及南太平洋島國的居民傳統依賴椰子油作食用油及治療疾病。醫學與現實出現矛盾的現象是,熱帶地區居民,愈是依賴椰子油作為食用油的,愈是沒有心臟病、血管閉塞等疾病。

後來有其他研究指出,飽和脂肪酸可以有不同的結構,椰子油的脂肪酸是中鏈飽和脂肪酸,與長鏈飽和脂肪酸在人體的化合作用截然不同。椰子油內的飽和脂肪酸有過半數是中鏈飽和脂肪,這種脂肪酸結構細小,容易被人體吸收和消化,可以很快轉化為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,不會以脂肪的形式在血管集結,也不會影響血小板的濃度,跟動物性油脂是完全兩回事。相反來說,椰子油的功效正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,而且有預防骨質疏鬆的功效,正好扶了現代人一把。

中鏈脂肪酸的能量代謝流程圖

 

♦ 防心血管疾病殺菌比抗生素更好

除了中鏈飽和脂肪酸,椰子油內還含有其他有益人體的物質,例如月桂酸——它是母乳的重要構成物之一,故有些嬰兒食品都會添加椰子油。哺育母乳的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內,很少感染細菌引起的疾病,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月桂酸的存在。月桂酸被人體吸收後,會轉化為單酸甘油脂,它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。一般細菌和病毒的細胞表面都有一層細胞膜包圍起來,但單酸甘油脂可以滲透細菌細胞膜,破壞細菌和病毒的DNA及RNA。

其實很多細菌或者真菌感染的疾病如癬疥,都可以外用和內服椰子油來對付,相對於使用類固醇和抗生素,椰子油有更好的功效並免卻不必要的副作用——如增加細菌的抗藥能力等。在南太平洋島國的居民,身處炎熱的氣候,主要利用椰子油來抗曬和防病。

總的來說,椰子油是很好的食用油。食用油可以加熱也可以不加熱食用,但是不同的油脂耐熱程度不同。中國人煮食好談鍋氣,鍋的熱與不熱主要看白鍋有沒有冒煙,冒煙後才可以加油。這時,油脂很快受熱,並且開始起煙。炒菜就要等這個時刻才把蔬菜放在鍋裏。油起煙就是油脂受熱的最頂點,然後因受熱而起化學變化,生花油、菜油都是不太耐熱的油脂,起煙後便產生致癌物。而比較耐熱的油脂則有山茶油、橄欖油及椰子油,需要二百多度才起煙。所以如果烹調時需要高溫的話,則使用山茶油、橄欖油及椰子油更理想。很多健康食品店都有南瓜子油出售。南瓜子油不耐熱,很易氧化,但它含有很豐富的養份,所以南瓜子油一般是用作沙律油使用,開封後就要冷藏。

 

出處: 賴鶴明博士

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